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3-12-09 21:50:10
在大兴,有这样一群党员,他们在党50年,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爱岗敬业,务实进取。他们是我们党百年辉煌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们用“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书写责任担当,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日,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前线杂志社和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共同组织开展的“光荣在党50年 北京百名党员风采”主题宣传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我区四位老党员光荣入选,即日起,“大兴组工”为您推送他们的事迹。
“赵县留民窦,生产最落后”,“春熬硝,夏打草,冬天还是破棉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1968年,张占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当上留民营村党支部的。
几十年过去,如今留民营村已享有诸多美誉:“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最美乡村”“首都绿色村庄”“中国绿色村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幸福村”“全国文明村”……
小村何以旧貌换新颜?村民们都说:多亏了咱占林!村民们口中的“占林”,就是1968年至2004年担任留民营村党支部、如今已经85岁的张占林。
20世纪60年代,留民营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低洼易涝、盐碱化严重,种旱田粮食产量难以保证,人均一天收入6分钱,村民连饭都吃不饱。后来,大家伙儿一商量,推选有想法、有闯劲、敢干事的年轻人张占林当留民营村的党支部中欧体育kok官网,希望他带着大家填饱肚子、发家致富。
面对亟待解决的温饱问题,张占林带领村干部下到田间地头,商讨解决办法,最终决定用“以水压碱种水田”的方法提高粮食产量。
插秧种水稻需要平坦的地势,而留民营村的土地高低不平,地势高度最大相差近两米,平整土地成了当务之急。张占林与村干部商定了振兴留民营村的第一个三年计划,提出了“大干一千天,苦战七〇年;干部要带头,思想要领先;粮食要翻番,经济要改变”的响亮口号。
百说不如一干,张占林把铺盖搬进大队部,几乎整天“长”在地里。当时村里缺少机械,为了平整土地,他带着大家用铁锹挖、用土筐提、用扁担挑,没日没夜地干活。村民们都喊他“拼命三郎”。
张占林常对村干部们说:“想让村民跟着你干,很简单。社员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支部,你必须干在前头,要比别人干得多才行。”
1970年,村里遭遇大旱。为保证水稻收成,张占林组织村民用借来的“大锅锥”打井。“大锅锥”直径1米多,圆锥型,有几百千克重。打井时,8个壮劳力要像推磨一样不停地推动“大锅锥”向下旋转,还需要不断地将旋出的土提到地面上来。那时,村里地下水位较高,常打到地下五六米就开始渗水,打到20米深才可以下管。打一口井需要六七天时间,这期间“大锅锥”必须24小时一刻不停地转,否则渗出的水就会将松软的井壁泡塌,前功尽弃。两个“大锅锥”同时不间断作业。张占林更是七天七夜没回家,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渠边水,困了就在地头树下打个瞌睡,醒了继续干活。他心里就一个念头:我必须干在前头,要比村民干得多,这样大伙才更有干劲儿!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留民营村的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到1975年,村里的粮食产量就“过黄河跨长江”,亩(1亩约等于666.7平方米)产超400公斤(1公斤等于1千克),达到了长江以南的水平。当年,留民营村上缴国家粮食50万公斤。
第一个三年计划让留民营村家家从“糠菜半年粮”变成了吃喝不愁。村民们在张占林的带领下越干越起劲儿。
这时,张占林觉得村民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住得好,便带领着村干部开始对全村进行“新村规划”。张占林提出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家家住上排子房,还有澡堂大食堂”的口号。按照规划,张占林带领村民修路挖渠,植树造林,进行新村建设。村里负责烧砖、出料、出工,为村民盖起了成排的砖瓦房,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这种条件在当时的北京农村地区也是少有的。
然而,锅上不愁锅下愁,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民们煮饭缺柴烧,厕所环境差,粪堆到处是……尤其是夏天,苍蝇蚊虫到处乱飞乱爬。为了解决燃料问题,整治环境卫生,张占林多方求教。后来,他听人介绍说,搞沼气池是个好办法,既可以用沼气烧水煮饭点灯,又能改变环境卫生。于是,张占林带着村干部到北京农展馆参观学习,又请来市、县沼气办技术人员到村里实际指导。为打消村民顾虑,村干部们率先自费在家中建沼气池搞试验。他们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做原料,在沼气池上面建鸡舍和猪圈,用产出的沼气烧水煮饭点灯,沼渣作为农田有机肥料和鱼饲料。这样,一个绿色无污染的有机小循环系统就形成了。
1982年,村里168户家家都建了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都有了一个“家庭生态小循环系统”。村民们烧水煮饭点灯全用沼气,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村里还发放补助,为每家买了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风扇。
在张占林的带领下,留民营村率先成为北京市“新能源村”“电视机村”“电风扇村”“洗衣机村”“柏油路村”……村民过上了“点灯不用油,做饭不发愁,洗澡不出院儿,看戏在炕头”的幸福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留民营村迎来了北京市环保所的研究员,他们希望与村里合作,开展国家生态农业试验课题研究。当时村领导班子有些顾虑,不知道这生态农业试验到底能不能为村民带来实际利益。张占林觉得,搞创新就要有一股子敢做敢当的精神。
冒着前路未知的各种风险,张占林带领村领导班子毅然选择与研究人员合作,走一条创新的路子。在市、县、乡各级政府和环保等部门的支持下,1987年,全国第一个生态农场——留民营生态农场建成了。
20世纪90年代,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沼气利用的基础上,留民营村又探索出了新模式:由生态养殖场统一生产沼气供应全村各户。当时,村里建设了鸡粪高温发酵大型沼气工程,所产沼气用来供全村各户及村招待所餐厅使用。从沼气池清理出来的沼渣、沼液经过生物处理后,被输送到有机蔬菜大棚、田间和果园,用以浇灌施肥。以沼气站为纽带,把农田、菜园、果园和养鸡场、养猪场、鱼塘以及工厂、农户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就这样,留民营村一步步变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2004年10月12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到留民营村参观访问。张占林向安南详细介绍了村里对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和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安南听后对村里搞的生态农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动情地说:“你们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态致富之路,对整个世界都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