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5-01-12 18:40:30
友谊农场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卫星在天上扫描,航空器在空中“巡诊”,埋在土中的传感器随时监测耕地的细微变化。“天空地”同步收集的信息传输到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后,专家团队在线“会诊”,一系列实用的农业生产“处方”被发送到种植户手机上……这一系列的操作并非科幻场景,而是友谊农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真实一幕。
今年,友谊农场全面启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黑土地保护、智慧农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高精尖技术同步登场,全面诠释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是流传在东北的乡间民谚,为脚下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作出了最佳诠释。作为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藏,黑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为了让北大荒广袤的黑土地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变得更加沉稳有力,今年,友谊农场聚焦黑土保护,与中国科学院实施战略合作,扎实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确保农业生产快速走上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7月8日,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和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全国10余家科研单位的100多名科学家齐聚友谊农场,对将于7月末开展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土地耕地质量多尺度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预警系统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据了解,该项目将利用天、空、地多尺度多传感器立体监测技术,对友谊农场全境和三江平原部分地区进行航空遥感监测,全面掌握其耕地状况,形成全面细致的大数据体系,服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与区域资源禀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02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汇集国内农业、土壤、遥感、水肥等方面专家,采用世界一流技术对友谊农场黑土耕地保护开展研究试验。项目组从水土流失严重、水肥利用率不高的坡耕地改良做起,利用卫星、航空器对坡耕地进行高精度测量,由之前的直垄改为横向曲线垄种植,同时根据埋设在耕地中的传感器监测结果确定等高度垄线曲度,在减缓水流速度的前提下实施精准施肥,确保水肥有充分时间渗入土壤,减少跑水中欧体育登陆入口、跑肥和黑土层流失现象。
“我们主要采用等高种植和等高宽埂技术,对友谊农场第一管理区第九作业站的430亩坡耕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小流域综合整治试验,实现了地表径流量降低60%以上、土壤流失量降低80%以上、化肥施用量减少15%和粮食增产5%的目标。”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轶昂介绍说,坡耕地是指带有一定坡度的耕地,具有保水保墒能力差,黑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特征。友谊农场有坡耕地11万亩,占农场耕地总面积的6%。经过改良后,农场粮食产能和生态环境将大为改观。目前,农场首批3000亩坡耕地小流域前期治理工作已完成,各项措施正在抓紧推进。
今年,友谊农场深入推进与中科院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合作,开展等高种植和等高宽埂技术面积3000亩,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理侵蚀沟55 条。加强新技术研究,开展5种模式的新技术示范研究22项,试验面积6万亩。深入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开展秸秆全量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侧深施肥、变量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黑土保护集成技术,实现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遥感试验站与国家农业站落地农场,建设黑土耕地保护博物馆。
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首席研究员刘焕军介绍,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已成为国家战略,我们将与农场合作打造黑土保护的“友谊模式”,示范引领黑土耕地保护工作,共同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守护绿水青山,筑牢金山银山,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实现农业产出增长、经济效益提高与农业生产潜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
今年夏管,无人机巡田技术在友谊农场投入使用。该项技术采用带有机库无人机,通过智慧管控平台提供的“一键巡田”功能自动完成对预定地块的扫描,采集格田边界、地势、病害、虫害、草害、倒伏影像数据,通过智能AI分析平台,形成各类预警预报和处方图,自动将分析结果推送到种植户的手机App中,为及时开展调肥调水除草防虫等农事活动提供具体指导。
“我这三百多亩地,以前需要三四天才能巡完,看得也不全面,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掌握全部情况,专家也能及时给出管理建议,省时省力还能省肥省药,智慧农业不得了。”在说起“一键巡田”的好处时,种植户王玉生竖起了大拇指。
智慧农业是友谊农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其中一项内容。今年,农场示范区规划面积20万亩,其中核心区5万亩、辐射区15万亩,重点打造“三区两园两中心一馆”,即现代农业示范区、智慧农业展示区、黑土地保护实验区、农机博览园、畜牧产业园、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智能育秧中心和友谊博物馆。
其中,5万亩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通过物联网环境监测、智能叶龄诊断等智能化设备,对田间实施远程监控和管理。新建电子屏展示无人化农场全景地理信息画面和大规模无人农机作业和管理。绘制两幅稻田画和一幅玉米画,宣传企业文化、推广优质农产品。
建设1000亩水田智慧农业展示区和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育秧工厂,配置87套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大棚通风、喷淋、施肥等自动化控制。在施肥、整地、插秧、收获等环节实现无人化作业,创建智慧引领型的国家智慧农业先行区。建设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的白鹅标准化繁育基地,形成从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商品鹅标准化养殖、屠宰精深加工的白鹅产业集群,实现农场畜牧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
在农业生产产业链建设方面,全环节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实现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和信息化经营。建设一套智能感知、智慧决策、智能执行、智能反馈的完整农业生产闭环智能管控系统,实现耕种管收的农业生产环节管控全覆盖。设计和构建面向农场党建、财务、民生服务等多领域度的智慧经营管理“一张图”。
与中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合作,共建国内领先的农业科研实验综合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全国数字农业行业标杆。
截至今年7月,友谊农场5万亩核心区的16套田间作物微环境监测系统已安装完成。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智慧农业管控平台已进入调试阶段。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内,新购置的轮式无人驾驶拖拉机已开进园区。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友谊农场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突出智能管控这一主题,以实际应用为主,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总经理谭景光介绍说,示范区的建设将推动农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融合发展,让农业现代化在友谊地区看得见、立得住,在垦区率先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航化飞机在空中呼啸而过,现代化收获机车以雁阵前行,农场职工敲响了丰收的锣鼓……2021年秋季,中国农民丰收节农垦“庆丰收、颂党恩、启新程”活动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万亩大地号上演,农业现代化震撼的场景让省内外来宾赞叹不已。近日,在同一个地点,两幅巨幅稻田画和一幅玉米画正成为来到友谊农场的游客首选打卡地。
从万亩大地号来到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北大荒农机博览园,看到绿树鲜花掩映下一排排现代化农机具和北大荒开发建设以来使用过的旧农机,在山东开了一辈子农机的王明斋感慨地说:“一园看遍天下农机,北大荒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为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高标准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今年,友谊农场将投资3454万元,对农机博览园和友谊博物馆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将一园一馆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农业机械博览园、生态森林植物园、青少年教育科普园、北大荒精神教育园。在农机博览园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宿营基地、娱乐设施等项目,重新划分室内一层展厅功能区,对基础设施进行装修维护,全方位展示北大荒开发建设所使用过的农机具和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现代化农机,铸造农机历史文化新地标。建设占地面积391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利用多通道弧幕、数字沙盘、裸眼3D系统,让游客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全程虚拟体验。将友谊博物馆打造成以中苏友谊历史为衬托,以弘扬北大荒精神为基础格调,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大力弘扬北大荒文化、知青文化和垦荒文化的重要窗口,宣传农场形象和特色品牌形象,融合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优质产品,提升品牌内涵,扩大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形成农文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
夏至已过,微风徐来,广袤大地生机勃发。从美丽的“等高线”到遍布田间的“千里眼”“顺风耳”,从“农机百科全书”一样的农机博览园到智慧农业信息中心的海量信息交汇,从机械化到智能化、数字化,曾经作为中国最早、国家最重视的农业实验区的友谊农场,始终牢记周恩来总理“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嘱托,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探路先行,正在书写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新的历史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