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5-04-03 14:46:10
中欧体育官方app下载韩国和朝鲜经济发展历史对比韩国是如何超越朝鲜成为发达国家的朝鲜半岛,一个东亚的火药桶,由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将一个曾经同文同种的民族国家割裂为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不同体制下的两个世界也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制度,在如今我们的印象里韩国是富裕的发达国家,而朝鲜是那贫穷封闭的“6、70年代”,不过在历史上朝鲜经济曾超越过韩国,那么韩国是如何超越朝鲜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呢?
日本统治时期,重工业位于多山、资源丰富的北方(今朝鲜),而轻工业(如食品和纺织工业)和农业则位于地势平坦、肥沃的南方(今韩国),二战结束后南北分治造成产业的割裂而经济困难,因此两国都采取不同措施恢复经济。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北方进行了土地改革,1946年3月朝鲜把过去宗教团体、当地地主和日本人所拥有的土地被无偿没收,分配给贫农和佃农,这场土地改革仅用了20天完成,同年8月颁布重要产业国有化法令将日本人拥有的主要产业设施无偿没收改造,1947年-1948年实行了两次国民经济一年计划,进行了改造后的经济重建,农业、采矿业和矿业产额不断增加,随着苏联援助的到来,朝鲜的经济开始逐步恢复。
南韩也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改革。当地财产最初由美国管理,对于土地问题仅以把租金降低到三分之一处理,而非所有权的变化,直到1949年大韩政府成立后的次年才颁布了《土地改革法》,与北方的强行没收不同,地主超出上限的土地需出售,出让价按年收入的1.5倍计算,每年收入的30%分5年平均偿还,对分配耕地的贫困农民和从政府购买耕地的业主,政府可给予最高20%的补贴。虽说李承晚在经济上的成就没有后辈高,但是有人认为土地改革松绑了被束缚的农民,阻碍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旧因素消失,新的经济成分迅速成长。
就在南北双方各显神通之际,朝鲜战争爆发,一切努力荡然无存。朝鲜除了工业部门因国防因素有所扩张,其他产业均下降两成,耕地的四分之一难以耕作、曾经的土地所有者失踪而无法耕作,为了维持生计朝鲜向苏联借了大量,因此经济上也逐步苏化;而韩国损失303,200万美元,韩国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几乎全部被摧毁,其中金属工业的85%,机械工业的80%,化学工业的65%,纺织工业的65%都遭到破坏,40%的人口处在失业状态,完全失业人数高达240万。总而言之一夜之间两国又恢复到解放前,而战争也让双方彻底走向对立面,经济体制朝着相反的方向推进,预示着南北不同的未来。
1953年,朝鲜劳动党六中全会上,金日成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发展重工业的基调是诸多社会主义的路线并不新鲜,但是经济学,经济政策提出背后必有套,与金有竞争关系的“延安派”、“苏联派”(事实上金更亲苏)呼吁经济改革反对过于侧重工业。为了获得更多苏联援助和打击“延安派”金日成刻意否定中国在朝鲜战争的功绩,而随着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使乐于的一众领袖们开始警惕这一,朝鲜“苏派”开始宣扬这一思想激化了与金的矛盾,1956年改革派(包括延派、苏派)趁金出访时策划,然而消息泄露导致失败,1957年夏季金日成对改革派进行大规模清洗,以“间谍罪”、“叛徒”等罪名清洗一万人,其中六千人遭到处决,朝鲜金氏的地位经过这一轮洗牌基本稳固,而他也可以安心搞他的重工业优先政策。
1954-1956年社会主义国家向朝鲜提供的援助金额占朝鲜当时总预算的23%下降至4.5%,于是朝鲜开始计划走一条自力更生的路线年金日成提出“以千里马速度用五年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千里马运动”与金日成思想相联系,在他的指示下开始了朝鲜版的“大炼钢”,通过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激励工人工作,朝鲜政府甚至以“不喝汤”为口号让工人少上厕所节约时间来响应政策,平壤地区在建设大型住宅区时,出现了每栋房屋在14分钟内建成的奇迹而被称为“平壤速度”。该运动以牺牲其他产业投资为代价促成工业化,以三年时间便完成指标,1957年工业生产增长44%,1958年42%,1959年53%,1960年国民收入增长了21%,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5%,农业总产值增长了35%,实际工资增长 21%,劳动生产率增长 14%。
由于朝鲜较为封闭,相关资料有所欠缺,不过就生活质量上还是可以一窥究竟,根据韩国统一部的资料可以看到当时韩国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510克,其他人口为360克,朝鲜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620克,其他人口为570克,1957年11⽉朝鲜实⾏综合配给制时,所有居⺠都通过粮⻝供应中心免费获得粮⻝供应,可见当时的韩国确实逊色于朝鲜。这一功绩是否都来自千里马运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苏联和中国的兜底朝鲜根本没钱造,1953年-1960年苏联和中国分别为其援助了292.5百万卢布和258.4百万卢布,金较亲苏得到苏的援助好理解,至于后者为什么能宽容朝鲜战后的无礼态度,则是因为共同对“去斯大林化”的厌恶而志同道合,因此就算“勒紧裤腰带三年”也要救救小伙伴,总之没有社会主义盟友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朝鲜的战后复苏。
同一时期的韩国在战后也是靠援助过日子。美国对韩国进行免费的经济援助,对生活必需品(食品、衣物、医疗用品等)、消费品原料(棉纺织品、糖、面粉)、农产品的无偿援助经济制度帮助解决了粮食问题,不过这又导致国内生产空间被压缩,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跌,小麦、棉花生产受到重大打击,农业基础遭到破坏;住房方面也是由美国提供援助,战争期间免费房屋就一直在建设中,1952年建造了17,000间房屋,1953年建造了30,100间房屋。20世纪50年代,美国援助占政府预算的比例平均达到86%,因此李承晚的经济政策需要按美国的想法来制定,李承晚也想搞重工业,但是美国将韩国定位为日本的工业品市场,所以整个50年代韩国主要是靠救济度日,经济没多少成绩的李承晚也在后世常被诟病。
面对援助,李承晚也尝试以此发展工业化。经美国许可向部门出售援助物资的金额积累在粗糙资金专用账户中中欧体育kok官网,政府利用这些资金积极开展投资和项目,受益于这一政策的是以面粉、糖、棉纺等为主的消费品轻工业,截至1958年韩国纺织纺纱企业有44家,占115家大型纺织企业总数的38.3%,以水泥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也取得了显着进展,政府利用援助资金翻修了日占时期的水泥厂然后转卖给企业,东洋水泥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这为韩国日后水泥自给自足打下基础。不过该政策也产生了些副作用,由于政府援助金额是依据企业的设备规模,因此许多企业盲目的购置设备生产大量根本无需出口的产品,导致国内供过于求的情况,而保护性措施也让许多企业更乐于国内市场而降低出口的动力。
虽说李承晚时期经济上没有什么亮点,但还是有可圈之处。毕竟在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其利用外交手段靠吃援助只用两年时间便让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状态,而李承晚也较为重视教育,其将预算的10%用于教育,1949年便引入了义务免费初等教育制度和开展扫盲运动,文盲率从1948年的80%下降到1959年的22.1%,初中生增加10倍,高中生增加3.1倍,大学生增加12倍,这为日后韩国经济的腾飞培育了一批高素质人口。随着越南局势的恶化,美国对韩的免费援助开始转为模式,相应的干预也随之降低,因此李承晚也开始计划搞经济增长,他抛出了“三年计划”,期望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发展基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工业化国家,不过还未来得及实施,李承晚便在1960年的选举舞弊案中黯然下台。
李承晚下台后,新立的党宪政政府根本无力解决权力真空的问题,社会动荡、劳工运动和活动增加等经济不稳定因素导致韩元贬值了一半,1961年韩国的人均GDP仅为93美元,而朝鲜是124美元。在这一环境下韩国发生军事,经过一系列重组,1963年以朴正熙为首的军政府“第三共和国”正式建立,他的上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鲜的经济发展方向,最初金日成制定了所谓七年计划试图实现所有朝鲜人都“在瓦房里吃米饭和肉汤”,不过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朴正熙政府的支持让金日成感到空前威胁,于是开始经济与军事并行发展,1964年朝鲜开始遵循“统一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搞经济,隶属中央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各省、市、县设立区域委员会指导经济,工作内容为编制数据和制定3-5年的发展计划,这成为沿用至90年代的朝鲜经济体制。
60年代朝鲜还采用青山里制度和泰安制度发展农业和工业,前者要求广大干部实地考察并以物质奖励激励农民生产积极性,后者则是加强党组织对企业领导的同时提高专业人员的责任,同时早在1954-1958年,朝鲜就将先前的多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合作农场”,生产资料归农场所有,农场根据国家经济计划与生产企业签订合同并进行生产。可以说这些政策依然适用于今天的某些地方,大方向没毛病,可当时许多资源用于投资军事而非经济,导致经济严重下滑、投资率下降,虽然在金主们的援助加持下直到70年代朝鲜的人均GDP依然高于韩国,但可以说是浪费了60年代的一段发展期,而韩国在朴正熙的带领下经济则往另一个方向发展。
朴正熙上台后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的婴儿潮,人口每年大幅增长3%,但由于缺乏外汇因此无法靠进口充饥,于是开始研发稻谷,最初韩国通过情报机构从埃及走私一种稻谷,由于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于是他们又转战杂交水稻,通过把籼稻、粳稻、其他籼稻三向杂交出一种矮小、茎粗、穗大、叶直且利用阳光效率高和产量高的“统一稻”,1972年“统一稻”开始分发给农民种植,1976年韩国首次实现稻米自给,根据计算当时该米的每公顷生产力5.31吨,居世界第一。产量的高低也与生产者有关,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朴正熙开展新乡村运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精神,由政府提供建材在农村建设现代化设施,橘红色瓦房普遍取代了茅草屋。
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朴正熙所搞的“受指导的资本主义体制”有关,韩国成立了经济企划院会负责规划、预算甚至引进外资,并将工业建设委托给“经济重建委员会”让企业服从国家,并将银行收归国有。确定班子后开始轻工业出口为中心的五年计划,韩国改善与日本关系进口工业所需的设备和零件,又得益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开始将一些轻工业生产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使得韩国轻工业产品出口逐步提升,越战也是韩国发展的契机,中美关系的恶化使得一些从中国生产的产品(透过香港卖出)交由韩国生产,同时韩国公司还进入南越的货运和建筑市场,仅1966年就从越南挣了1.1亿美元。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东亚人的勤劳,60年代韩国人工人的工资仅有菲律宾、 泰国和工人的一半,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透过向国外输出廉价劳动力也为韩国赚取了大量外汇,他们为韩国发展立功。
一五时期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8%,超额完成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从83美元增加到126美元,于是开始二五计划,利用一五的经验进一步发展,透过政府扶持和保护主义,两个五年计划期间韩国经济以年均9.1%的增速高速增长,出口年均增速接近40%,投资率从1962年的12.4%提高到1971年的28.1%,国内储蓄率明显提高。基于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功,韩国的三五计划是以将韩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为基本出发点制定的,为了平衡发展,重工业和农业成为发展重点,农业上的成就便是之前所提到过的统一稻和新乡运动,为发展重工将钢铁、有色金属、机械、造船、电子、化学列为六大战略领域,财阀便是在这一时期扩张的,依托各领域巨头从外国引进技术和资金培育自造能力,1974年韩国第一艘巨型船舶下海、1975年开始出口国产汽车……
三五期间韩国的重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国际原油和进口价格的上涨,韩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于是在四五计划中“增长、公平、效率”为理念,不过70年代末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使全球经济又一次进入萧条,导致韩国外债负担日益沉重。虽说三、四五计划均未达标完成,但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形成,增长只是慢了点罢了,1974年韩国的人均GDP为571美元,超过朝鲜的515美元,截至1979年,韩国的人均GDP为1,805美元,已是朝鲜的三倍,韩国的超越让朝鲜产生危机感,期间在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下,金日成也尝试从西方引进设备和推动出口,但同样受石油危机影响导致出口受限导致贸易处以逆差,没钱付款又产生债务危机,到1976年朝鲜的外债已达24亿美元,而他在中苏间的微妙关系上使得无偿援助也不复当年,朝鲜的粮食配给开始以“爱国储备”名义削减。
同一时期的韩国有新的强人出现,经济也将以更高速度发展。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在经历短暂的动荡后,军事强人全斗焕建立了第五共和国,受此前石油危机和朴正熙后期过度重工化的影响,通货膨胀率飙升至28.7%,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全斗焕知道经济发展将是平息对政权不满的有力武器,因此成功后他立即开始接受经济辅导,由前经济企划院成员金在益担任导师,每天早上全斗焕都邀请金到家里给他上两个小时的经济课,在进行了几个月的补习后全斗焕认为他找到了重振经济的道路,任命金在益为青瓦台经济首席秘书,为了避免各方的干扰,全斗焕直接把不听话的军头逐出青瓦台,同时早在此前便用坦克把反对声音的给碾平,并用“韩国特色的”三清教育队把不稳定分子进行物理教育,所谓稳定压倒一切,全斗焕政府获得稳固后开始了他的经济政策。
全斗焕掌权后,从稳定物价,促进调整经济发展,改善收入分配三个方面来应对经济困境。为了限制高房价,他推出了500万套房计划,计划用11年时间以公、私力量新建500万套房,配之以“住房用地开发促进法”的法律,透过“住房名义”强征获得低价土地进行开发,并冻结工资上涨和物价,全斗焕虽然出身军人但还是削减了包括在国防开支在内的各种预算,通过“蛮力”他成功将消费者价格通胀率降至1983年的3.4%。不过看得见的手只是暂时手段,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还是得需要看不见的手,金在益是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在他指导下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尝试通过放松进口管制和加强国内市场竞争制度来实现自由化,虽然金在益在1983年便被朝鲜间谍杀害,但他的思想被全斗焕所实践,在他看来,自由化一方面可以进口廉价的原材料,还可以刺激企业竞争。
自由化并不是简单的放任摆烂,必须以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才可避免被淹没,而该行业便是半导体行业。1980年各专家讨论重点产业时许多人认为半导体已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选择放弃,然而科研部门和工商部门认为发展半导体至关重要,因为人口众多但资源匮乏依靠贸易的韩国,最终全斗焕表示“培育半导体产业是1981年的首要任务。”,具体措施包括培养和吸引人才、资金支持(1982年至1986年,科学技术部对基础技术开发的研究贡献提供了200亿韩元的支持)、降低半导体制造设备材料和原材料关税,三星公司经过六个月的攻坚战研发出自己的半导体,韩国与发达国家10多年差距的半导体技术水平大幅缩短至3年左右,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为韩国未来提高附加值高的贸易品奠定了基础。
朴正熙时期的财阀们的垄断地位不利于市场竞争,于是全斗焕在利用大型企业的同时也对其不定期的敲打,并发展中小型企业。上任不久全斗焕就宣称要整顿非法囤积的企业,大型集团人心惶惶,为了自保他们纷纷向全斗焕献金了数千亿韩元,这些钱主要被全用于派现给政界人士以稳固统治。至于中小企业全斗焕则采取扶持政策,韩国银行资金用于地方银行中小企业的比例从30%提高到40%,建立中小企业新技术开发资金支持制度,提供50%的技术开发支持,此外还将利率从每年40%下调至25%,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失业率从1980年5%减低到1985年的4%,人民收入也增加,根据2006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60-80%的人口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韩国在两位强人的带领下已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而1986年韩国迎来了自己的和经济的丰收。一方面贪恋权力的全斗焕在浪潮下并未狠下心“踩油门”碾平一切,为了88年奥运会的体面他将权力移交给卢泰愚,同时这一时期韩国迎来“三低繁荣”,受国际低汇率、低利率、低油价的“3低”有利形势影响,促进了融资和出口,1986年至1988年经济增长率年均12.1%,失业率从4.0%下降到2.5%,1986年,经常项目历史上首次实现顺差46亿美元,1987年顺差98亿美元,韩国人均GDP由1988年的4,295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7,007美元。卢泰愚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福利政策并继续推行全斗焕的住宅计划,使韩国住宅普及率由1982-1986年的69.1%增加到1987-1991年的74.2%,金太阳的“在瓦房里吃米饭和肉汤”就这样在南方实现了。
同一时间的北方金家在做什么呢?随着80年代社风向的变化,朝鲜也进行自己的改革开放。80年代朝鲜开始放松企业管制,建立独立核算制度,同时规定企业的在缴纳50%的利润上缴政府后剩余部分自行分配,然而这些措施更多的是缝缝补补的调整,而非中国那样彻底性的对外开放,在80年代末的经济变革的背景下,金氏朝鲜恐重蹈覆辙所以减缓了改革速度,而自苏联一直以来的援助又削弱了他的改革意愿,让朝鲜心安理得的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故步自封,同一时间,为了严防死守不被“境外势力”侵扰,朝鲜的国防支出一直占支出比例的10%以上,同时还将大量预算用于“精神建设”上而非生产,截至1990年朝鲜将国家预算的19%花在了领袖形象上,1988年奥运会在汉城的开幕刺激朝鲜将GDP的30%筹备1989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社会主义盟友)。
不事生产却大手脚花钱在形象工程上的做法很快暴露了问题。随着苏联解体,奶妈没了,朝鲜工厂开工率下降到10-30%,工人们不仅在工厂无事可做,而且仅靠工资也无法维持生计,在自然灾害下,脆弱的朝鲜经济迅速崩溃,于是开始掀起“吃两顿饭运动”,这还是在邻国向朝鲜供应了 77% 的燃料进口和68%的粮食进口情况下维持的,1993年该邻国削减对其的援助直接引发“苦难行军”,60万人死于饥荒,没有物质支撑的配给制很快被民间的市场弥补,虽曾以公开处决的方式企图吓退挑战计划经济的人,但最终无奈地只好允许企业生可在市场上销售一定比例的产品,然而落后的轻工业和封闭,导致目前朝鲜依然要依靠国际援助维系生存,不过也正是这种特殊的体制让人民在没有帝国主义干涉下始终保持对“白头山血统”的“忠诚”,韩国则成为某些人口中的“无尊严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