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06-15 16:07:59
中欧体育登陆入口嘉兴运河农场的历史变迁嘉兴运河农场位于嘉兴西侧,与桐乡为邻,中间以分乡港为界;南紧靠京杭大运河的北岸,故名运河农场;东面和北面均与嘉兴的八字乡接壤。占地总面积为6018亩,其中可耕地面积为5000余亩,宅基地1000余亩。
建场前,此地为一杂草丛生的乱坟岗,被当地群众称之为“草荡里”。传说,1865年清政府在江南地区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曾招徕一批湖南灾民来到这里垦荒(有“湖南人奉旨开荒”一说)。灾民们在这片芦苇丛生的荒地上先后建起了许多芦苇棚及茅屋,同时开垦出了许多荒田和荒地······
可日子一长,他们中有些霸道之徒开始掳占当地人耕田,肆意对当地人的鸡、鸭、牛、羊等随意占有,本土农户自发组织“护庄队”。
随着双方冲突日益升级,最终导致本土农户的“驱赶运动”,将湖南人赶尽杀绝。据说在这场恶斗中,湖南人被杀近几百余人,被烧草棚200多户。被杀、烧死的尸骨,全被埋于里浜河底(解放后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时见无数白骨可证实当时曾发生此事件)。
从此,这东起杨家笕(即笕桥港)、西至分乡港(即万安桥港)数千亩土地又开始荒凉起来,杂草丛生,乱坟遍野,血吸虫病流行,外人也不敢轻易来这里开荒定居。
解放前,这里属文成乡管辖。解放后,因附近有座天福庵,故改称天福乡。1951年初,由嘉兴专署公安处所属嘉兴、嘉善、桐乡县公安局组织罪犯到此开荒造田。1952年5月,正式组建定名为“嘉兴专署公安处天福农场”,下设三个农业中队和嘉兴手工场(洗原场)二个中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开是出一望平川的良田,建起了嘉兴第一个国营农场。
1954年12月,“嘉兴专署公安处天福农场”划归浙江省公安后务改局管辖。1955年8月,天福农场改称为“浙江省地方国营运河农场”,对内称“浙江省第五劳动改造管教队”或“浙江省第七监家”。
作为省公安厅劳改局下属的一个劳改农场,场部设有政工股、财务股、生产股、管教股、档案室等,另配有总机、医务室、邮电所、招待所(在嘉兴北门荷花堤亦设有招待所,为出差的同志提供食宿)、供应站等,有一所小学(一度办过中学,不久即撤销),一个畜牧场和一个农业科学试验站,建有水塔、机井,饮用自来水。
管教干部200多人,绝大多数从部队转业,或从省公安厅劳改局调来,也有从司法学校毕业。除农场本部外,还包括位于嘉善县胥山的砖瓦厂(也称窑厂),并在双桥乡境内有140亩水面养殖水草。农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畜牧业。
场内共设有三个监舍,每个监舍可关押500余名犯人(最多在押人犯1000多名)中欧体育登陆入口。每个监舍分3~4个中队,分属9个管教队。另配有一个连的武装负责警卫。并与周边乡镇建立联防机制,互通信息,共同协防追捕逃犯。
从1954年底至1970年·嘉兴运河农场一直隶属于浙江省公安厅劳动改造管理局,从事对劳动改造、劳动教养人员(即劳改、人员,简称“两劳人员”)的关押和教育工作。农场以水稻生产为主业,兼营以养猪业为主的畜牧生产和水果生产。农场的优质大米曾享誉嘉兴全区甚至全省。1959年第1期(农业科学)曾刊载《嘉兴运河农场早稻育秧经验)的文章,表明农场的早稻育秧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在1966年以前,农场以任长英为(政委)、赵熙纯为场长,鞠忠、蒋平、鲁忠福(主要负责砖瓦厂一块)为副场长的领导班子,在省劳改局的统一领导下,一年又一年地出色完成了对“两劳人员”的管教任务以及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了管教、生产双丰收的优异成绩,受到省局的一致好评。
1966年至1970年,农场也遭受了“文化大”的恶务影响,他受了极左势力的推残,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管教工作和生产经营话动,不少管教干部遭受莫名的。在此期间,农场曾两度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5月始实行军事管制,建立军管小组)。
1970年3月,根据浙江省委员会关于组建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于5月,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三师第十一团进驻农场,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劳改、工作的使命,成了兵团知识青年的天下,“两劳人员”于1970年4月全部撤离至金华十里坪农场(省属劳改农场)。
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至1976年结束使命。在五六年的存续期间,因个别军队干部涉嫌摧残女知识青年,在1973年9月,中央下派了以浙江省委员会主任铁瑛为组长的中央联合调查组,严肃查处了违法违纪问题。中央联合调查组在三师十一团工作为时十天。1975年12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
生产建设兵团搬销后,于1976年,由当时的嘉兴县委胡成林、县农业局局长康润仁为工作组组长,进场接收了运河农场,从此运河农场就由嘉兴县正式接管(编者按:而胥山窑厂在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该地划归嘉兴冶金机械厂作为预备厂址闲置多年,1986年后改为嘉兴市食品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
胡成林接收农场后,将农场更名为“嘉兴东风农场”,调虹阳公社陶海林担任东风农场场长,并指派全县各公社分别派人到农场分片包干,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这样的经营方式仅持续了两年,至1978年,嘉兴县更名为嘉兴市(县级市),“东风农场”也实行了改组并更名为“嘉兴农垦场”,由任长英任、叶德雄为场长。农垦场组建后,主要从事水稻的制种工作,为嘉兴的杂交水稻培育优良品种,不仅为嘉兴的育种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且为农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自1973年以来,农场主要从事水稻良种的三系本,利用杂交优势培养良种油优六号”。
“汕优六号”对水稻纹枯病有特强的抗病力,在大田推广后,比普通品种可增产二成以上,1980年,向国家提供该良种33万斤,可供16万亩稻田播种。另据统计,1980年,农场粮食总产475万斤,平均亩产1020斤;生猪饲养量3534头,全年总产值102万元,其中粮食产值75万余元,畜牧、油料及场办小工业的产值27万元。
1982年,由农场出资,与秀水乡合作,在嘉兴城区中心黄金地段建造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饭店-嘉禾饭店,对当时的嘉兴来说,亦有一定的影响力。
1983年8月,嘉兴专署撤销,嘉兴、湖州分别建市(即撤地建市)。在嘉兴市辖区内,并未设置场所,同年9月·嘉兴市开展“严打”斗争,各地押犯建增,面对这一现实情况,遂在1984年4月,在嘉兴市农垦场原址重新组建嘉兴市劳动改造管教支队(简称劳改支队),内设一个(简称所),专门收容在嘉兴市境内犯罪的劳改、对象,归属嘉兴市司法局领导。支队长由赵金观担任,刚支队长由许新龙、陈国强担任,杨祝安任副政委。于是,嘉兴市农垦场又恢复为劳改单位。
但至1988年3月,劳改支队又被撤销,支队的大部分土地、财产移交给嘉兴市农业局,而小部分归属嘉兴市所(保留至今)。农场又被恢复为嘉兴市农垦场,任命单云土为场长、朱国民为副场长。1994年单云土调离农垦场,任命朱国民为场长。
直至2001年,农垦场终因债台高筑、严重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并以一个亿的资金卖给了现在的嘉兴市交通投资集团公司。
(作者曾任嘉兴市农垦场党委委员,现已退休。本文经蒿美丽、王顺庆、朱文海、鲍瑜珍、黄贞新、黄有余、郑禾森等同志审词,在此谨表示最诚学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