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5-01-18 20:04:22
【2024农业高质量发展巡礼】北大荒“新农人”志高气扬、耕耘万顷!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北大荒连年粮食丰收的背后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创新创业的“领头雁”、产业振兴的“排头兵”、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科技育种到智慧养殖、从尝鲜数字化新兴技术到涉足电商直播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新业态……北大荒人为粮食产能持续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黑龙江省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积极实施人才强农和人才强企战略,通过产业引才、机制育才、环境留才,一大批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创意、新风貌的新型农民破“土”而出、大显身手,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水,成为“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的重要力量。
乘着北大荒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东风,垦区的种植户在集团产业引导、培训带动、创新扶持下,早已不再是只顾耕耘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小农”,而是畅谈现代化大农业、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大农场主”,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力量。
“咱们不能光图肥量大,这样不但增加成本影响产量,对黑土地也不好。”“对,可不能按照老思想、老套路来,不能让黑土地的营养损耗在咱们这一代人手上。”2024年11月,在引龙河农场第四管理区规模家庭农场场长的家里坐满了家庭农场成员,刚刚忙完秋收生产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围坐在一起,对思路、谋方向,总结归纳这一年的生产经验。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种了30多年地的“老把式”也走上了组建规模家庭农场之路,从刚开始的传统模式化栽培到不断应用科技手段,从以前看天种地到管理讲模式、农业讲科技、生产讲标准、肥料讲效率、农药讲绿色,带领大家逐步更新农业生产模式的同时,粮食产量也节节攀升。2024年,规模家庭农场种植大豆6433.61亩,平均亩产达473.88斤,较2023年提高8.9%,赢得了家庭农场全体成员的认可中欧体育官方网站。
“大家观察下这株水稻,穗数足、穗型大。水稻灌浆期是决定水稻千粒重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的高低,所以一定要做好灌浆期管理。”2024年夏天,浓江农场水稻田里生机勃勃,温学全主讲的一堂堂生动鲜活的“田间课堂”在种植户间反响热烈。
“温学全是我们农场的‘种植先锋’,他不仅敢于创新、尝试新技术,还经常向我们传授种植经验,推广好技术、新机械,我们就跟着他学。去年,我家水稻在他的指导下亩增产60斤。”农场种植户王洪海高兴地说。从选种到种植再到田间管理,科技示范户温学全已成为农场远近闻名的水稻种植“土专家”,虽然没有进过专业课堂,但这个“老把式”一直是新科技、新措施应用的带头人和引领者。近年来,温学全带头应用推广节水控灌、暗室叠盘育秧、密苗机插等22项农业新技术,授课20余次,受益人次达1000余人,带动周边45户农民实现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的目标。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之源。北大荒集团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身上有本事、手里有绝活的“田秀才”“土专家”承担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任务创造条件,通过示范带动帮助更多种植户掌握运用现代农业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更好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北大荒的田野上,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将实验室连接上田间地头,搞科研、练本领、送技术,将科学原理与田间实践有机结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用智慧和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从图片上看,你家水稻长势不错,建议黄化完熟后期进行割晒作业,减少落粒损失,避免倒伏、捂粮现象发生。”每年秋收前夕,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六分公司徐一戎水稻高科技示范园区副主任柴楠的电话和微信就响个不停,认识或不认识的种植户都想让柴楠诊断自家水稻长势情况。柴楠笑称,自己是给水稻“看病”的“医生”。
作为一名农技人员,柴楠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根本。自2000年起,刚走出校园的他便开启了对水稻叶龄和分蘖数据长达24年的跟踪记录。为及时准确记录分析叶龄的生长情况,下冷池、迎蚊虫、顶烈日早已是家常便饭。24年来,柴楠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10余篇技术论文,积极研究旱田作物的品种选择、矮化技术、施肥技术、防病虫技术等课题,先后推广改进了三膜覆盖、钵体毯状育秧机插、超早育秧、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等技术。其中,钵体毯式育秧机插移栽技术已推广800万亩,累计增加效益6.4亿元;寒地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推广700万亩,累计增加效益6.3亿元……真正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在大豆育种杂交圃、选种圃及原种繁育圃大豆试验田,每年7~10月,进行大豆田间授粉、选种、收获及脱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继亮主要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当不同大豆资源的‘媒婆’,通过为他们精心选择合适的‘对象’,让它们孕育变化多样的后代,然后从中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后代材料,精心培养成‘栋梁’,让他们在富饶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枝散叶。”王继亮在豆田里抬起头说,黝黑的皮肤和戴草帽勒出的印记早已成了他的“标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多年来,王继亮带领团队以大豆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设计与培育、生物育种、高抗性育种等为核心,以高产、优质和多抗为研究方向,材料选拔、播种、调查、收获、考种、品种申报、项目验收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循环往复,与国内科研院所和育种企业开展大豆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只为培育出突破性的、可大面积推广的良种。近3年来,王继亮所在大豆育种团队先后培育了6个高产优质抗病的大豆新品种,15份苗头品种。在北大荒集团各农(牧)场中开展新品种大面积示范展示,高产典型频频出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稳粮稳豆”的崭新诗篇。
广纳农业贤才,点燃创新火种,让智慧之光闪耀田野。北大荒集团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种业振兴、智慧农业、高端农机装备等重点方向,充分挖掘释放人才潜能,着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引领型、服务型、实用型科研人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势,迫切需要更多能够改造传统农业、推动产业创新的复合型新人才。近年来,一大批返乡创业者、大学毕业生等“新农人”在北大荒崭露头角,他们拥有种养新手段、营销新思路,为农业注入了大量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业态,关注、培养和支持“新农人”成为北大荒集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引擎。
“北大荒大米粒粒分明,细细咀嚼,越嚼越香甜,是真正的新米才有的鲜美,现在买抢购有八折优惠……”连日来,在八五二农场返乡创业青年陈梦和沈宏伟夫妻二人的直播间里,多款北大荒商品一经上架便抢购一空。水稻喜获丰收后,卖粮成了头等大事,但是在农场,售粮再也不是“老大难”。
“当年,我家200亩水稻都卖不出去,家人各个面露愁容,所以,我就想一定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帮助乡亲们把水稻卖出去。”陈梦回想起当时仍心有余悸。5年时间里,陈梦夫妻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不断宣传北大荒的好米、好粮、好味道,带领帮助种植户销售大米。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他们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拥有了400多万粉丝,获得了7200万点赞量。去年,他们帮助种植户销售大米2.4万单,共计300余吨,成功带动本地稻米销售,破解了种植户的卖粮难题,为乡亲们打开了一条全新的致富路。
拖拉机入库出库、S弯绕桩、双边桥、植保无人机升降、铲车装载……去年春耕前,普阳农场客运站停车场内铁牛轰鸣、机翼旋转,第三届“铁娘子”机车能手技能武正开赛,90后女农机手杜春燕凭借娴熟的技术和沉稳的心态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成为新时代梁军是杜春燕奋斗的目标。为克服理论知识短板,杜春燕开始学习驾驶方法、研究农机原理、吃透机械种类。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杜春燕把目光投向了高新农机具,积极推广卫星平地、无人驾驶、无人机植保等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并开设“田间课堂”,覆盖农业生产从耕到收的全过程,带领更多种植户学习新机械的操作要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得益于“新鲜血液”的加入,农场机械化率达99.8%。
北大荒集团将继续把“新农人”培育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厚植人才孵化、成长、重用的沃土,加快形成与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业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让更多人才扎根黑土地,做好“当家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提速。
北大荒天宽地阔、沃野千里,“新农人”志高气扬、耕耘万顷。不断学习新技能的农民、躬身田野的科技工作者、满怀抱负的“新农人”……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北大荒人不仅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更善经营,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