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6686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 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中欧体育产品

新闻资讯

联系中欧体育

0898-08966868

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中欧体育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推动中秋放假、春节申遗等诸多政策的社科院学部委员何星亮

更新时间:2025-04-04 02:22:50

  推动中秋放假、春节申遗等诸多政策的社科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客名君按:2024年12 月 4 日,我国春节申遗成功,堪称一份 “新年贺礼”,这背后,有一位客家院士从多年前就开始推动此事,他就是何星亮院士。何院士还提出并推动了

  笔者曾在2024年11月22日的文章中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星亮院士(京城乡情小聚,聆听院士和教授的智慧言),何院士的成长历程堪称一部励志教科书。今天结合笔者对何院士的访谈,专文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位传奇客家院士的故事。

  他少年时期从磨难起步,从跟泥瓦土炮打交道,到能握一支如椽巨笔著书立说,成为学部委员(人称“文科院士”)、国家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和国务院参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传奇。这个传奇历程的背后,是客家崇文重教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何星亮1956年8月生于兴宁石马镇新群村。石马何氏的祖屋叫庆祖围,左右对联为“庆承学海,祖衍庐江”。何氏祖堂叫“庐江堂”,始建于明代,有数百年历史。堂号源自何氏始祖何瑊,其子孙在庐江区域繁衍兴盛,出于对始祖与发祥地的尊崇,“庐江堂”便成了何氏家族共有的祖堂堂号。

  何星亮出生的屋子叫蘭園,因曾祖父名何继兰,故名。屋门的对联为“蘭開上苑,園占中華”,这幅有气魄的对联,似乎寓意着此间的少年将会有着上苑兰花那般的高雅品性和非凡才华。

  兴宁石马镇的名字源自距离庆祖围约三公里处的一块神马状的乌黑巨石。这块巨石由来已久,明代才子祝枝山来兴宁任职期间就写过明确的记载。石马镇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拥有石马山歌、石马舞狮、石马舞龙灯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庆祖围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也曾涌现出诸多杰出人物。其中有不少文化艺术名人,如明孝宗弘治年间的进士何德传(号清泉)、明末清初举人和佛教高僧何南凤、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何映柳、中国先驱何天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何子渊等。

  何星亮的父辈中有10多位是毕业于黄埔的抗日将士。何星亮院士的父亲何晋元曾在第四战区张发奎部任职,先后参加过四次规模较大的抗日战役。

  何星亮早年家境颇为艰辛,父亲何晋元(家名梅生)、母亲陈进招在家耕田,生育 8 个子女,他排行第七。

  童年时期,何星亮便饱经磨难。3岁丧父,10岁丧母,家庭的变故使他的成长之路充满艰辛。小时候放过牛、养过猪、学过木匠和裁缝等。

  小学就读于新群小学,初中就读于石马中学。因文化大,初中三年实际仅上了两年。初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参加劳动,何星亮主要从事种水稻和水利建设等。

  “”期间,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何星亮和哥哥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贩卖货物活动。他们常常在夜晚 10 点出发,前往梅县山区购买木炭、柿子、木板等,再挑回兴宁县城售卖。

  当时这种行为被视为“投机倒把”,一旦被发现,货物没收不说,还要接受批判。因此他们只能走山里的羊肠小道,即便有手电也不敢使用,就这样来回奔波80 多公里,仅能挣得 1 元多钱,他被戏称为“铁脚”“夜眼”“神仙肚”。

  此外,他还先后到兴宁龙田镇石壁养路段当过临时养路工;为驻兴宁县的空军打碎石修筑防空洞;到梅县南口窑瓦厂打砖烧瓦;到江西万安县修万安水库从事弯钢筋倒水泥等工作;到兴宁径南镇参加梅隆铁路中兴宁至龙川老隆段的修建,从事危险的穿山挖石、眼和放炮炸石工作。

  当时何星亮虽年少却心细,经常负责装、装、处理哑炮等极其危险的任务。每次处理哑炮时他都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1975 年,农村掀起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外出打工被禁止。何星亮通过在新疆182兵团(福海县)工作的堂兄,前往新疆兵团工作,并参与修建福海水库。

  当时的居住条件极为简陋,住的是比新石器时代房屋还原始的地窝子,冬天土冻得像石头,还需用炸。福海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 40 多度。

  1977 年初,经表姐介绍,何星亮来到气候较好的新疆乌苏县红星农场工作,在农场种植麦子、玉米、西瓜和蔬菜等。

  1977 年秋,农场又安排他到天山深处修建红山水库,该水库修建过程中曾出过事故炸死数人,他过去后同样住地窝子,放炮炸石。

  青少年时期,他就这样勤勉、勇敢、坚毅地干了很多辛苦、涉险的工作,可以说完全是从武出身。按照一般常识,写得了文章的干不了特种兵,干得了泥瓦匠的拿不了笔杆子。然而他就像一株兰花的种子,到了哪个领域,就在哪个领域萌芽发光。

  今天我们看何星亮院士,面相儒雅,眼睛清亮不近视,双手是那种握笔的白净的文人手,丝毫看不出他曾经像泥瓦匠、农民工或特种兵那样干过修铁路、垦荒地、装等工作中欧体育官方网站

  何院士的经历,体现了那个时代客家人允文允武的通才风范,正如雕塑家、诗人李金发曾说的,客家男人有“粗粗鲁鲁打得,斯斯文文写得”的传统。

  1978年,何星亮迎来人生转机——参加高考。他虽仅读到初中,但从小受崇文重教的成长环境影响,对文史兴趣浓厚,常借阅古典小说阅读。

  在“”期间,许多当时被视为“四旧”的书,他白天不敢看,便在夜晚借助月光偷偷阅读,由此积累了一定的文史知识基础。

  今天我们看他写的文章,即使是学术论文或者政论,也是句句珠玑,用词精准又磅礴,跟他从小在兴宁打下的客家文史“童子功”不无关系。

  他的哥哥何新明曾回忆,弟弟星亮十分热爱读书,连供销社买回糖、盐等包装的旧报纸两面都会仔细看完。他白天在农场劳作,夜晚挑灯自学高中课本。

  当年7月,在新疆乌苏县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何星亮凭着顽强的自学精神和扎实的知识储备,斩获总分330多分,远超当时的全国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名首批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之一(汉族2名,维吾尔族1名)。

  奇怪的是,发红榜前一夜,他竟梦见了。录取通知书下达前几天,他前往离住地 10 多公里的老乡家帮忙做莫合烟未归,农场负责文教的干部四处寻找,城里的表姐也到农场接人却均未找到。

  发榜第二天,他才得知喜讯,一时兴奋不已。表姐等帮他申请到北京的路费补贴,购置了到京的火车票、被子和日用品等。

  1978 年10月,他首次从新疆来到北京,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全国重点大学)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就读本科。

  在中央民族大学期间,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四年间未曾回家,也未出过北京城,寒暑假都在大学图书馆度过,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汲取养分。

  除了学好各门功课外,本科期间还在全国重要学术期刊《民族研究》《民族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原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林耀华教授等因他本科期间在重要期刊发表三篇论文,希望他毕业后到该所工作,并按程序上报院人事处。但当时大学生毕业由组织统一安排工作,一般遵循哪里来哪里去的原则,于是他被分配到中苏边境的塔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当翻译。

  1982年7月上旬,他拿着毕业证和派遣证回到乌鲁木齐,因哈萨克语口语欠佳,担心无法胜任翻译工作,认为自己更适合做研究,便前往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找到副所长梁先生说明来意。

  梁先生是 20 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学术造诣深厚,见何星亮在全国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三篇论文,十分欣喜,当即表示非常需要这样既懂语言又懂历史的大学生,并立即致电院处(即内地人事处)处长赵青,说明情况并请求将他改派到民族所。

  赵青处长查看派遣证和其他材料并记录后,让他先回招待所等待消息。几天后,星亮再次来到新疆社会科学院询问结果,赵处长遗憾地告知,院领导为他专门开会并一致同意其到院工作,且多次与自治区人事局联系并发函,甚至亲自前往人事局要人,但因申请改派的人众多,人事局并未同意改派。

  后来,何星亮通过中央民族大学的哈萨克族老师木哈买提江,找到时任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贾那布尔,详细说明情况。贾爱惜人才,之后何星亮得以顺利完成改派到新疆社会科学院的手续,并由院领导安排到民族研究所工作。

  到新疆社科院后,贾那布尔还托秘书带口信,期望何星亮好好研究哈萨克族历史。何星亮不负所望,与哈萨克族学者合作撰写和翻译了《哈萨克族简史》等书。

  1984 年,何星亮第二次从新疆前往北京,参加当年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成功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专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学会会长秋浦和詹承绪、满都尔图三位先生的指导下,投身民族学、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

  1987年5月,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同年7月,留所从事学术研究,并在职学习博士课程,1990 年 10 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何星亮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专注于民族文化和宗教研究,从助理研究员逐步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步步迈向学术的巅峰。

  1982 - 1984年在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1987 - 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1987 - 1992年)、副研究员(1992 - 1997年)、研究员(1997 - 2009年)。

  2009 - 202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二级研究员(2009 - 2014年)、宗教研究室主任(2003 - 2013年)、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2011 - 2015年)、

  国务院参事(2012年至今)、新疆研究室主任(2013 - 2015年)、学术委员会主任(2014 - 2020年)。

  1998年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何星亮以“会通中西,圆融古今”作为自己的治学理念。他认为,中西学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固步自封,只要传统方法,而否定西方的方法,是不理智的;企图以西方的方法代替或排斥传统方法,也同样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各取其长,互为补充,并行发展。

  当代中国学术一方面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抛弃不科学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西方学术中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使之与传统学术融为一体,才有可能使中国学术走在世界的前列。他的大多数学术成果都体现了这一治学理念。

  何星亮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

  何星亮在45年的学术生涯中,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简史简志丛书”、“中华文化通志”、“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世界文明通论”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主持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和院重大科研项目。

  他在学术领域成果斐然,出版学术著作30 多部(共计约 2000 多万字),多部著作被译成外文出版。

  其中《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册,98万字,2010)洋洋洒洒,生动展现了少数民族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为中华文明的多元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40万字,2003)则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新疆地区民族的传统社会与文化全方位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为深入了解新疆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27万字,1998)一书主要根据何星亮1983年在新疆阿勒地区调查时首次发现的清代钦命勘分中俄科塔(科布多和塔尔巴哈台)边界大臣所写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的基础上撰写的。

  这种文字在当时基本无人能看懂,何星亮经过多年的研究,参考国内学者关于察合台维吾尔文的研究成果,掌握察合台哈萨克文与现代哈萨克文的变化规律,逐个字母进行辨认,转写成拉丁字母,并译成汉文,并引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自己的调查资料,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考证。该书获得国内外有关专家高度评价。

  何星亮的《中国图腾文化》(30万字,1992)、《中国自然崇拜》(31万字,1992)、《苍龙腾空》(16.2万字,1998)、《突厥史线,中英文出版)、《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中国的民族政策》(20万字,2010,中英文出版)、《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49.8万字,2017年)等书,在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等研究上不断深入挖掘,每一部都像是一块坚固的基石,为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筑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学术丰碑,在国内外影响较大,获得普遍的好评。

  撰写各类研究报告和建议 200 多篇。这些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犹如一把把珍贵的钥匙,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民族学研究的新大门,为学界同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何星亮继承中国古代士人注重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他认为,当代的专家学者既要在理论和思想上有所建树,更要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方面有所作为。

  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对何星亮影响较大。他把后两句简化为“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作为自己的治学和议政建言的主要理念,并请书法家写对联张挂于书房中。

  “继往圣绝学”是在学术研究上继承和弘扬优秀、独特的中华学术传统;“开万世太平”是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今后的万世太平事业而建言献策。

  1991 年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何星亮开始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研究。1992年撰写了《关于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若干建议》

  受到中央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其中关于开发西部、加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各民族交流和互动、促进各民族自然融合、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等建议先后被采纳。

  全国政协提案和全国建议等约 150 余篇,多数建议获中央和有关部门重视采纳。如2013 年撰写的长篇建议获得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还成立 8人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他的建议,其观点被后续政策调整借鉴。

  曾多次阻止问题教材的出版,如 2010 年、 2013 年和2022年三次建议停止出版有严重问题的教材并获采纳。此外,何星亮提出的大多数与教育相关的可操作的建议,均为教育部等部门采纳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条例。例如,2006年起提出的多项关于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建议被采纳。

  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的提案》,较早提出立法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他从2004年参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起草有关的文件,2006年,被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

  《关于大城市继承和创新春节传统习俗的几点建议》,较早提出修订北京禁放烟花爆竹相关规定的建议,两年后被采纳。2005年北京市立法机构于8月9日下午通过一项新修订的法规,取消实行了13年之久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五环路以内的地区为限制燃放地区,春节除夕至正月初一、正月初二至十五每天的七时至二十三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

  《关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法定节日的提案》,该提案后来被采纳,2006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并于2008年定为法定节日,分别放假一天。

  《关于在文化部门设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门机构的提案》,该建议后来也被采纳,文化部于2013年11月正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2011年,何星亮做客人民日报等举办的委员讲堂栏目,和网友谈春节与传统文化的话题,专门提到春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他认为申报非遗能保护传统文化,激起全民对春节文化的重视。此外,他还建议从学校教育、社区活动两方面提升青少年春节文化认同。

  2024年12 月 4 日,我国 “春节 ——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9 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代表作名录,堪称2025年的 “新年贺礼”。何院士从2004年开始从事非遗文件起草工作,到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20年时间,他从学术角度持续推动。

  何星亮关于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2010年在全国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传承和创新春节文化的途径》,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保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的建议》(较早提出保护中华文明的人文性、连续性、创新性、和平性、包容性等),2011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的建议》,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研发环保、安全的烟花爆竹的提案》等,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何星亮1993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至2017年任全国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 年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2014 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8 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和全国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 - 2016 年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

  2002 - 2010 年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10 - 2015 年任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2013 年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2015 年 5 月 - 2020 年 5 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3 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科研岗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曾任日本东洋文库、国务院大学、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网站首页 | 关于中欧体育| 中欧体育产品|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中欧体育|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16-2024 ,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345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