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山东省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电话:0898-08966868
传真:020-896-6868
邮箱:admin@zhonggudui.com
更新时间:2024-06-16 08:02:16
袁隆平院士与湖南监狱农场的故事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有目共睹,但鲜为人知的是,袁隆平与湖南监狱农业发展还有一段渊源。下面小编带大家走进史志文献,了解袁隆平与湖南监狱事业的一段深情往事。
载有袁老遗体的灵车,缓缓驶入他生前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作最后告别。4公里外,隆平水稻博物馆中,一封被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外表破旧泛黄的书信静静躺在中,与它的主人从此不复相见。它,揭开了袁老与湖南监狱农场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残破的信纸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昨天我组的罗孝和同志从海南回院,说我院在海南工作人员还缺乏一些生活物质,主要是油、豆类,现特派我组、郭桂生二同志前来贵场请求支援,请你大力协助解决为盼!”
这是一封1975年2月,由袁隆平写给他在安江农校任教时的学生、时任湖南省涔澹农场(现湖南省津市监狱)农业科技研究所所长谌海丰的求援信。
1964年,袁隆平首先发现了天然雄性不育稻,随后提出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即三系配套)来利用优势培育杂交水稻的设想。1970年,他带领在海南三亚(当时叫崖县)南红农场发现野生雄性败育稻后,为三系配套成功打开了突破口。为加快研究杂交制种技术速度,考虑气候,在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支持下,决定由省农科院派技术攻关小组冬季去海南开展杂交制种技术攻关。在当时全国掀起“南繁”热潮的形势下,1974年,涔澹农场也派出谌海丰、符冠跃、唐笃生三名农技干部远赴海南、湛江学习制种技术,直接参与了在海南的杂交水稻制种研究工作。
三人中仍在世的符老回忆说,“谌海丰当时是组长,他和袁隆平是师生,关系很好,当时袁隆平派出的团队在海南育种试验,为了学到制种技术,我们先后两次去了海南学习。”
“省农科院在三亚建立了育种实验基地,那里远离城镇,当时又不发达,冷冷清清的,每天还要像在农场带班一样,一大早就下田劳作,工作和生活都比较艰苦,物资也紧缺。”虽然艰苦,但在学习期间,他们与袁隆平在海南的科研团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75年,正值杂交水稻攻坚时刻,面对海南育种团队“厨房马上就要揭不开锅”的困境,焦虑的袁隆平想到了曾在海南学习制种、比较熟悉情况的学生谌海丰。在那个全国物资极度匮乏的特殊年代,作为劳改单位的涔澹农场,物资相对社会稍充裕点,袁隆平希望通过他向上反映,请农场提供一些基本生活物资的帮助。
得知袁隆平来信求援后,农场党委高度重视,将原本用于单位的春节物资重新安排,足额调拨了油、豆类等物资,还杀了2头猪腌成腊肉,交给袁隆平派来的同志带走,使海南科研团队顺利试过了难关,有力支持了农业科研工作。
监狱农场雪中送炭,袁隆平也牢记情谊。在他的支持下,省劳改局(现省)安排涔澹和建新两大农场在海南建立了杂交稻稻种制作基地,培养了一批监狱农技人员,农场杂交水稻面积不断扩大。后来,袁隆平还提出要在涔澹农场建立制种基地。考虑到种种因素,农场婉拒了他的好意。
“劳改农场情况特殊嘛,人员来往复杂对罪犯改造和监管安全有影响,最后没搞得成。”符老对此表示了遗憾。
机缘巧合的是,1997年津市监狱和“隆平高科”合作进行了杂交水稻组合种子基地建设,为狱地农业合作开拓了新局面,也让袁老和湖南监狱再续了当年未成的“姻缘”。
那封书信,成为袁老和监狱农场长期友谊的开始,却不是结束。其后湖南劳改农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也倾注了袁老大量的心血。
农场,曾是湖南省劳动改造罪犯的重要场所。由于历史原因,湖南省属劳改农(茶)场由1951年的28处缩减为1978年的4处,分别为涔澹农场、建新农场、洣江茶场、白泥湖园艺场。由于劳改单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投入较少,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效益差,农场经济历年处于亏损状况。
面对农场经济举步维艰的局面,省劳改局继1981年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持续多年大力调整劳改农业产业结构之后,1989年2月,经过调研探讨,又提出“依托省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知名学者专家指导劳改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思路有了,还需要有专业人士把关、引路、定向,省局领导和有关部门再次想起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袁隆平。
袁老是重感情的人,省局振兴农业的决心、尊重科学的诚心打动了他,而他确实对此也起到了“定鼎”之力中欧体育。借助他的专业声望和大力支持,由省农学会牵头,在省农科院召开了“湖南省劳改农场基地建设咨询论证会”。袁隆平拨冗亲自参会,和其他15位专家在与劳改系统同仁深入探讨交流后,科学审慎地帮助省劳改局制订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杂交水稻良种、良种生猪出口、优质柑桔出口、优质蔬菜良种、优质茶叶等10个现代化农业基地的科学规划。
在先生与各位专家指导关怀下,1991年,全省劳改农场初步形成十大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当年全省劳改农业产值比1987年增长1.67倍,增长率为全国之首。
虽然此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经济逐渐退出监狱发展舞台,而今袁老也不幸离世,但先生对监狱农业发展转型所作出的贡献,以及那封饱含师生情谊的书信中所展示出的守望互助的大爱精神、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也将永放光芒,为后人所铭记传承。